創新微創導管手術如何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是指透過微創介入技術,經腹股溝股動脈或手部橈動脈用微細導管將栓塞物(如液體栓塞劑或顆粒等)注入腦膜中動脈主幹或其分支,亦即血腫形成的重要血液供應來源,栓塞後有利於血腫逐漸被吸收及縮小,同時防止血液進入,大大降低血腫擴大或復發風險至百分之四至八。

創新微創導管手術如何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普遍被視為老年人的疾病,80歲以上的人口約佔受影響人群三分之一。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發病率很可能持續上升。然而,隨着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血藥物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這病將不單影響老年人,研究人員估計,未來這病的發病率將超過腦瘤,成為最常見的腦外科疾病。

對病因的新認知提供了針對性治療方向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指血液在蛛網膜與硬腦膜之間聚集,引致顱內壓力慢慢提升。發病隱匿。部分患者僅有輕微外傷,有些則無任何外傷史,病程進展緩慢,不易察覺,但當血腫逐漸增大,導致顱內壓升高時,可能出現漸進性頭痛、頭暈、認知功能下降、肢體無力、走路不穩跌倒,甚至昏迷。有別於以住相信單純是創傷引起,現今硏究指出這病是因血塊外層慢性發炎而形成外膜包覆,且這層膜會不斷地微量滲血, 而血腫包膜的供血來源正是腦膜中動脈 (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而這新認知提供了針對性新冶療方向。

筆者憶起黃伯的經歷,他60多歲,數月前因置入心臟支架而開始服用薄血藥,約兩星期前他的家人發覺他反應遲緩,易失平衡,再回想數星期前他已出現數次左手無力的情况。家人趕緊送他入院,電腦掃描顯示右腦出現頗大的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擠壓著正常腦組織以致嚴重腦功能失調,需緊急進行顱骨鑽孔硬膜下引流手術減壓 (Burr Hole and Drainage),也因開刀而需停服防止支架栓塞的薄血藥。

黃伯在手術後康復理想,但因剛動完腦部手術,服用薄血藥會引致出血,而停藥太久又怕心臓支架栓塞,兩難之下家人感到非常困擾。不幸的是術後掃描顯示硬腦膜下有再出血的情況,家人除了擔心要再做手術外,重服薄血藥更變得遙遙無期。

顱骨鑽孔治療舒緩腦壓快捷有效

傳統上當出現慢性硬膜下血腫,會使用顱骨鑽孔治療,也就是在頭上鑽1至2個洞,把血水引流出來,大部分病人可以恢復得很好。而對於需要緊急舒緩腦壓的病人,鑽顱手術是快捷而有效的不二之選。

由於並沒有真正清除不斷微量滲血的血腫包膜,約一至三成病人仍會復發 (見下圖)。隨着現時了解到腦血管病變是病因, 針對性的微創導管手術-腦膜中動脈栓塞術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MMA) Embolization)帶來了冶本的冶療方案。

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恢復快併發症風險低

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是指透過微創介入技術,經腹股溝股動脈或手部橈動脈用微細導管將栓塞物(如液體栓塞劑或顆粒等)注入腦膜中動脈主幹或其分支,亦即血腫形成的重要血液供應來源,栓塞後有利於血腫逐漸被吸收及縮小,同時防止血液進入,大大降低血腫擴大或復發風險至百分之四至八。黃伯後來接受了導管手術, 因針口小於5毫米,他很快便活動自如,而且因不用開刀,他可重服薄血藥, 掃描覆檢顯示血腫也逐漸減少,現時他可重新享受退休生活。

隨着數個國際大型研究在2024年發表後, 腦膜中動脈栓塞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的效用已被肯定,優點是術後恢復更快,併發症風險更低,為高齡患者帶來了更加安全及舒適的治療選擇。

要注意的是每人的情況不盡相同,醫治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選擇使用動脈栓塞術或傳統鑽顱手術, 甚或是兩者並用,還須由神經外科醫生作出仔細的專業評估。

撰文 :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霍錦福

我們的團隊

香港腦神經外科中心致力於提供綜合性腦及脊骨外科手術服務。而我們的醫療團隊會透過豐富的臨床經驗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為每一位經我們治理的病人制定有效並優質的治療方案。

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