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是指腦細胞或周邊組織異常增生形成的腫塊,並非所有都是癌症,只有惡性腫瘤才會侵略周圍組織。在香港,腦癌年發率約1/100,000,常見於45至64歲人士。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癌是神經膠質瘤,儘管發病率相對較低,這類腫瘤伴隨著高致殘率和死亡率,臨床預後不理想,而膠質母細胞瘤 (GBM)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只有約15個月。
即時導航助避開功能區
腦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化療。研究顯示,經手術完全切除腫瘤的患者從放射治療及化療中獲益最大,最大化切除腫瘤亦能顯著提高存活率。當腫瘤生長在控制語言、運動或感覺的關鍵功能區時,因傳統手術只能依賴解剖結構來預測功能區,所以切除時一般較保守。要在安全情況下最大限度切除腫瘤,醫生可利用術中電生理監察,找出並保留運動功能區,而語言功能區則必須在清醒狀態下才能找到。
傳統影像檢查如功能性磁振造影能幫助預測語言區位置,但準確度不高,只能提供大概「地圖」。清醒手術則是「即時導航」,醫生透過電流輕微刺激腦部皮質和皮質下纖維,觀察患者反應,精確標記不能觸碰的區域。語言並非單純由兩個皮層區域獨立控制,而是一個高度整合網絡系統,現在神經科學界更傾向接受「雙流模型」語言處理的路徑。這種認知對清醒手術產生深遠影響,不僅測試簡單說話能力,還需在腦皮層下纖維評估更複雜的語法處理和語義聯想功能。
進行清醒開顱手術前,患者需接受神經心理評估,病人如有幽閉恐懼症或嚴重焦慮,術中呼吸道管理風險較高或不適合這種手術。手術團隊亦會根據患者的職業需求與社會角色設計專屬術中任務,例如讓翻譯員進行雙語轉換等,確保能保護對患者最具意義的認知能力。
清醒手術由「解剖導向」邁向「功能導向」
清醒開顱手術分為「麻醉-清醒-麻醉」三階段:首先病人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開顱手術,接著在切除腫瘤的關鍵階段喚醒患者。由於大腦沒有痛覺神經,患者不會感到疼痛,所以等病人完全清醒便可進行實時功能測試;確認重要神經功能完好無損後,重新讓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完成手術。臨床研究顯示,採用清醒開顱手術的患者不僅提升腫瘤切除率,更能降低術後神經功能缺損的風險。尤其對於生長緩慢的低級別膠質瘤患者,這項技術能更好地保留生活品質;而對惡性度高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則能在安全情況下擴大切除範圍,為後續綜合治療創造更有利條件。
患者術後功能障礙較輕微,部分可能出現暫時性語言障礙,但大多在2至4週內透過語言復健恢復。病人平均住院時間也較傳統手術短5至7天。清醒開顱手術讓治療從傳統「解剖導向」邁向「功能導向」,達到最佳腫瘤控制,並能保有個人獨特認知能力與社會功能。身爲醫生,我慶幸這種手術能以患者為中心,守護那些「讓你成為你」的東西。
撰文:神經外科專科鄒淑韻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