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surgery Centre

Hong Kong Neurosurgery Centre is committed to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medical care for your neurological and spinal problems with experience, effectiveness and excellence.

頸動脈有事不是小事!失明中風隨時來襲

大腦健康固然影響廣泛,但很多人忽略了頸動脈的重要性。我們共有四條頸動脈血管供應血液予大腦,是大腦血液的主要供應管道,而眼睛的供血亦依靠頸動脈,因此當頸動脈出問題,諸如創傷撕裂或收窄阻塞,不但可以引致中風,也可導致失明。今次就與大家分享兩個頸動脈病例! 第一位是一名有吸煙習慣的中年男士,有一日突然失明,然後在一分鐘之內恢復正常,重見光明。他本人不以為意,但家人知道後就立即要其求醫,檢查發現其頸動脈收窄超過九成。今次短暫性失明令病人發現頸動脈收窄,已經是相對幸運的情況,因為統計顯示這類個案半年內發生嚴重中風的機率高達三成,可幸病人的症狀不嚴重,視力亦沒有永久性受損。假若阻塞由血塊所致或血塊上腦,引發中風便可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醫生為這名病人找出病因後,就處理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等,並會建議病人進行支架手術,用以預防中風發生,原因是血管收窄多過七成,單靠藥物未必足以降低中風風險,值得以支架手術恢復血流暢通和減低中風機會。 另一宗案例是一名年約三十歲的男士,也是一隻眼睛突然無法視物。查問下才知道在事發前約一個星期,他曾接進行全身按摩,期間做過一些扭動頸部的動作,當時未有為意,直至一邊眼睛出事後,眼科醫生檢查才發現是頸動脈撕裂,導致視網膜底下的血管阻塞,視網膜因此出現缺血,於是眼睛失明了。 這名病人的視力問題都是源於頸動脈問題,只是今次是由創傷而令血管不暢通,此情況有很大機會形成血塊,引起中風的機率相當高,所以亦需要盡快接受介入性支架手術,改善頸動脈的血流,以減低中風的威脅。不幸中之大幸是問題未有影響大腦,否則何止視力受損,更有可能出現癱瘓、語言能力障礙及神志不清等併發症。 這兩宗頸動脈個案是很好的例子,提醒大家視力問題未必只關乎眼睛,也可能與大腦及頸動脈病變有關,所以即使只是短時間的失明,亦不可以掉以輕心,以免中風來襲而帶來一些不能逆轉的嚴重後遺症。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

閱讀更多 »

【中風影響深遠】

預防及治療均不容忽視本港平均每年有超過20,000人受到中風病患影響,患者可能會行動不便、吞嚥困難、失去意識,嚴重的甚至死亡。全球每6秒便有1人死於中風,而中風存活病人因神經系統功能殘障而影響工作及自我照顧能力,甚至需要其他人照顧日常生活,亦較多機會因各種併發症重複住院。世界衞生組織估計,每4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一生中會遇到中風病患。隨著社會人口逐漸老化及中風患者趨年輕化,中風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將更為深遠。若市民大眾,特別是中風高危人士,沒有做好預防中風的行動;又或中風患者不能於病徵出現後立刻得到中風急救治療,其嚴重後果會為中風患者、其家人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中風患者及其家人,亦要了解有關中風的風險因素,加以控制,因為二次中風的影響可能更大!當然亦要知道有關復康的訊息,減少中風病症對生活的影響。要能夠做到有效預防中風、及時急救中風患者,及適當協助中風患者處理病症,就要從認識中風開始。香港中風基金會(又簡稱中風基金)成立於2011年。由一班關懷中風病人及熱心推動預防中風教育的醫學界專業人士及社會知名人士成立,是在香港正式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中風基金的宗旨是致力推動中風預防及治療的公眾教育,提高高危群組對急性中風先兆的警覺性。我們的理念是認識,關懷,對抗中風,希望可以透過不同渠道讓市民大眾更了解有關中風的知識。#香港中風基金會#中風基金#預防中風

閱讀更多 »

腦膜瘤(十)──非典型腦膜瘤

腦膜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大多數為良性,即世衛分類的第一級,但亦有約四分一的腦膜瘤被歸類為非典型腦膜瘤,屬於世衛分類的第二級甚至是第三級的惡性腫瘤。惡性腦膜瘤毋須多說也知道病情惡劣,幸而這類個案相當少見。但即是未達惡性的非典型腦膜瘤也需要特別關注,原因是這些腦膜瘤的復發率相當高,即使能以即使能以手術完全切除,手術後五年復發率仍可高達40%。

閱讀更多 »

腦膜瘤(九)──腦室內的腦膜瘤

腦室是腦內充滿腦脊液的一組腔隙組織。發生這位置的腦膜瘤,主要源自腦室系統的脈絡叢,臨床上並不常見,通常佔顱內腦膜瘤約1%至3%,以生長在兩邊側腦室的個案較多見。這類腦膜瘤會根據生長位置而產生不同的症狀,並大多由於腫瘤變大、引發腦壓上升而出現相關症狀,例如頭痛、嘔吐及失平衡等。 結構上,側腦室的空間比較大,所以腫瘤需要長到一定的體積才會產生症狀。有時腫瘤可能會直接擠壓腦室側或阻塞腦脊液循環的通道,形成腦積水,引致頭暈、頭痛、行路不穩、大小便失禁及記憶力逐漸衰退等情況。 對於腦室內的腦膜瘤,磁力共振和電腦掃描都可以看到其清晰的界線,一般呈橢圓形或不規則狀,當中超過一半腫瘤的內部會有鈣化現象。治療方面則以顯微鏡手術為主,位於側腦室的腦膜瘤通常採用頂枕入路的方式,直接進入側腦室的三角區切除腫瘤。 不過,長於第三腦室的腦膜瘤在處理上比較困難,醫生需要根據位置及影響範圍為病人度身訂造手術方案,而經半球縱裂-胼胝體-穹窿間入路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手術方式,但這路徑不但深入腦內,而且十分狹窄,操作的醫生需要對相關區域的解剖學及手術相當熟悉才可,否則胼胝體切開太多有可能引起失連合綜合症。 雖然涉及腦室的手術有一定的難度,但醫生只要選擇恰當的方法,手術進行保持耐性和細心,通常也可以徹底切除腫瘤,大部分病人在術後都能良好復元。至於由腫瘤產生的腦積水,當腫瘤移除後情況便會改善甚至消失,毋須另以引流方法處理。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旭榮

閱讀更多 »

腦動靜脈血管畸形 (上集)

腦科病房的住客通常都是長者居多,突然有少年進駐,不但引起其他住客的注目,醫護人員也特別留意這名「稀客」。少年懷疑在體育課上撞傷頭暈倒,於是被送到醫院,檢查後頭部沒有明顯傷勢,且對答如流,應該沒有大礙,但多問幾句就發現,這名年輕人因為「撞邪」而備受困擾,甚至要放棄自己的夢想! 這名少年在我巡房看望時,透露入院當天並沒有撞到頭,而是因為感到暈眩才跌下,很快亦已轉醒,更說這情況已非第一次。原來他每當聽到一些猶如在山洞內有收音機廣播的奇怪聲音響起,便知道自己要「倒霉」要暈了。本來他很喜歡旅遊,夢想是環遊全世界走遍每一個國家,但時不時會暈倒令他卻步。 少年的母親早已在病房外等候,想談一談兒子的狀況,我欣然同意,也借機會多了解病人的情況。她坦言兒子已多次暈倒,有時更會胡言亂語,又或昏睡不起,然後更隱晦地指所住樓宇「唔乾淨」,但找「大師」做法事後情況依舊不變,令她憂心忡忡。 我聽完後並不相信少年「撞邪」,病人的表現更似是由腦電波不正常而引起的癲癇發作。之前我看過病人入院時的檢查影像,發現右邊前額有加強訊號,似有不正常的血流,於是再安排病人做磁力共振檢查,終於確認額腦有動靜脈血管畸形的問題存在。 何謂腦動靜脈血管畸形?正常情況下,血液經動脈帶到大腦後,會經由毛細血管把養分供予腦細胞,然後再回到低壓的靜脈帶走。但腦動靜脈血管畸形就是一堆缺少毛細血管的異常血管叢,高壓的動脈血液未經緩衝便直接流向靜脈,可以導致腦細胞的供血不足,動靜脈壓力異常亦可形成動脈瘤、靜脈擴張,甚至造成血液倒流。 腦動靜脈血管畸形帶來的最大風險是中風,因為大約有2%的中風是由動靜脈血管畸形引起,而年輕人的比率更達3%。當中多達四至六成為顱內出血,亦有一至三成會如上述病人般出現腦癇的症狀,也有一兩成病人未有病徵,只是偶然發現。罕有情況下病人可能會因為倒血現象而出現局部性腦功能障礙。 至於處理動靜脈血管畸形的目標是預防出血及保護腦功能,詳情下回再續。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霍錦福

閱讀更多 »

手腳現麻痺 我中風了?

由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的急性中風,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尤其是患有三高或腦血管病變的患者更屬高危族群。縱使經過多年的教育,部分人仍未能掌握中風的謬誤,有時出現一些異常症狀就會自己嚇自己,例如察覺手腳有麻痺感覺,便思疑是中風所致。當然中風可以引起手腳麻痺,但其他病症亦可能產生類同的症狀,例如是頸椎有骨刺,甚至神經腫瘤,都可導致手麻腳痺。

閱讀更多 »

椎骨退化令你跛行

現代運輸工具及交通網絡發達,即使是短短的路程亦可搭車,用雙腳走路的機會愈來愈少,但日常生活依然需要依靠雙腳帶我們到不同的地方,通常也要走好一段路才會出現疲累感覺,惟有些年紀不大的人,可能走上一小段路已經雙腳痠痛無力,必須停下來休息,否則就要一拐一拐地拖著腳而行,導致由家門走出屋苑已經要分幾段完成,走遠路甚至需要坐輪椅代步。究竟是甚麼問題引致呢?

閱讀更多 »

認識腦腫瘤(二):原發性神經膠質瘤

腦腫瘤有很多種,在原發性腦腫瘤之中,神經膠質瘤(Glioma )很值得談一談。膠質瘤的源頭是腦部包圍著神經元細胞的神經膠質細胞,個案佔及所有神經腫瘤的約三成,病情既有良性亦有惡性,並可出現於腦內任何部位,故病徵差異可以很大。

閱讀更多 »

腦創傷發生後的處理

上回提及我們要保護頭部,因為縱使頭顱骨相當堅硬,但藏在其中的大腦是相當脆弱的器官,一旦受到撞擊,突發性的衝力可以令大腦的神經細胞受損,故此佩戴頭盔等預防措施十分重要。然而,意外就是意料之外,萬一不幸發生意外導致腦創傷,又該如何應對呢?

閱讀更多 »

放射手術的發展 由微創到真正無創

近年大家可能都不時聽到「放射手術」,與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不能混為一談。電療是以低劑量輻射進行多次治療,病灶和正常組織都接受同一劑量,採取的是敵我傷亡策略;而放射手術則利用高劑量但高度集中的輻射能量對付病灶,達到猶如手術的精準效果。近年放射手術不但做到不流一滴血的真正無創,更可同時對付多個病灶,成為病人抗病的一大助力。

閱讀更多 »

認識腦腫瘤(一):分類和病徵

腦腫瘤是腦科醫生經常處理的病例,一般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類。兩者的分別在於其生長速度、腦內滲透性和復發率等因素,但礙於頭顱的空間固定不變,因此無論是良性抑或惡性,腫瘤增大到某個體積時,都會壓迫腦組織而產生病徵。

閱讀更多 »

腦膜瘤(八)──天幕裂孔區腦膜瘤

天幕是分隔大腦與小腦的硬膜,而天幕裂孔就是由天幕邊緣圍成的大孔,是大腦與小腦唯一相連的空間。發生在天幕裂孔區的腦膜瘤,涵蓋所有發生在天幕、天幕邊緣、跨天幕的地區、小腦上蚓部、第四腦室上半部、丘腦的枕部及中腦後腦附近的腦膜腫瘤。

閱讀更多 »

腦部搭橋手術 意想不到的結果

五十多歲在廚房工作的陳師傅,每天忙於工作,或許工作需要試味,亦可能是少運動,肚子也愈來愈大,太太的嘮叨亦起不了作用,甚至影響感情和家庭和諧。有一日,陳師傅工作期間突然中風,導致半邊身癱瘓,想不到卻成為破鏡重圓的契機。

閱讀更多 »

COVID對腦科服務的影響

與其他專科比較,神經外科、亦即腦外科是一個相當昂貴的專科,因為一些急症如中風的處理或其他腦科的手術,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順利進行。就以急性中風為例,病人到急症室後需要當值醫生及護士即時穩定情況,然後進行影像檢查,確定病情後便需要考慮採用溶血針、通血管或手術等處理,全程也需要大量人手密切跟進,而往後的護理和復康亦需要醫護人員協助。

閱讀更多 »

腦膜瘤(七)─枕骨大孔腦膜瘤

俗稱為後尾枕的枕骨,位於頂骨之後並延伸至顱骨底部,下方有一個名為枕骨大孔的大洞,是腦幹與脊髓的交匯之處。而枕骨大孔腦膜瘤就是指生長在枕骨大孔四周的腦膜瘤,大部分出現在枕骨的前緣,可以向上發展走入頭顱,亦可向下生長進入頸椎管之內。

閱讀更多 »

腦膜瘤(六)──岩骨斜坡腦膜瘤

上集講解了鞍上腦膜瘤,今次就介紹另一種發生在極具挑戰性區域的腦膜瘤,就是岩骨斜坡腦膜瘤。岩骨斜坡區域是由蝶骨、顳骨和枕骨所圍成的地區,其結構非常複雜,並引起多樣多變的症狀,要完整切除生長在此區域的腫瘤絕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閱讀更多 »

腦退化 是真是假?

常被我們稱為老人痴呆症的腦退化症,是指沒有特定原因下,長者的記憶、認知及情緒控制等方面受到影響。由於問題由身體退化所致,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或特定的治療,主要是透過訓練和藥物,以及加強長者自我照顧的信心,從而減少病患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閱讀更多 »

腦膜瘤(五):鞍結節及鞍隔膜腦膜瘤

早期最常見的症狀是視神經受壓而令視力受損,初期是單邊視力逐漸衰退,到後期惡化時就連對側視力也受到牽連,令兩眼的視力都受到影響。若視交叉受到擠壓亦會造成雙側視力受損。如腫瘤壓住腦下垂體或下丘腦的地方,則可引起荷爾蒙分泌異常相關症狀。

閱讀更多 »

癌症轉移到大腦

大家聽到癌症兩個字,總不期然會湧出恐懼和不安,覺得這是「無得醫」的絕症,尤其是末期癌症,即癌細胞由原發部位如肺部或乳腺走到身體其他地方,而其中一個常見被擴散的部位就是大腦。末期癌症或腦轉移在醫學上屬於難以根治的情況,以往我讀醫時這類個案僅有數個月的壽命,但隨著醫學進步,有更多治療方式可用,末期及轉移性癌症患者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往往能有數以年計且質素不錯的生活,與親友共聚天倫。

閱讀更多 »